昔日狼烟千里茫,青年救国不彷徨。重整河山齐心志,击楫中流再辉煌!
——题记
2025年,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我作为南大新生踏上了前往南京的列车。忆昔抗战岁月,不由慨然;望今山河无恙,深感幸然。故作此篇。
九十余年前,国际局势风云乱渡,法西斯势力气焰嚣张。日寇悍然发动“九一八事变”,风雨凭陵,犯我国疆。始自,波澜壮阔的十四年抗战发轫,四万万中华儿女踏上了抗日救亡的壮烈征途。
南京,我心向往之地,东南富庶之府,近代浮沉之都,在抗战年代烙下了令亿万国人伤痛的悲壮印记。1937年12月,南京保卫战失利,六朝古都沦于寇手,三十万同胞丧于屠刀。大恸!时至今日,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仍忠实地诉说着昔日民族的耻辱,遇难同胞的悲剧。当年战火对无数同胞的摧残折磨,怎不令同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悲然,愤然,恸然?!南京,一座伟大的城市,她在国弱民贫的时代里遭苦,亦将从国难耻辱的灰墟中涅槃!中华民族永不会忘记南京曾经受过的侵略创伤,更不会忘却战争带给亿万同胞的深重苦难!
伤痛使人铭记,苦辱催人奋进,吾辈青年当不忘国难,铭记历史,珍爱和平,反对战争,应坚定理想信念,练就过硬本领,不负时代重任,激扬青春年华,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伟力!
回望故乡陕北,她在抗战年代亦书写了不可磨灭的历史。作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总后方,陕北成为了坚持抗战的中华儿女心中的光明火炬。
抗战炬火燃陕北,持久战论耀东方。1938年,伟大领袖毛泽东于陕北窑洞中,挥笔而就《论持久战》,以深邃的历史眼光、犀利的战略远见和细致的国情分析,科学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肯定性、人民必要性和胜利必然性,给予“亡国论”者和“速胜论”者强有力的回击,让无数中国人民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。如此至论一出,万千青年为振,何惧途远奔赴陕北?此身为国纵马驰疆!
军民同泽克艰苦,要造陕北好江南。抗战相持阶段,面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右派的双重封锁,在党中央号召下,王震将军率八路军359旅,无数青年战士奔赴“生产的战场”,一把锄头一柄锹,一根扁担一只桶,怕什么山高路陡地贫瘠?我自有自给自足信念坚!他们以青春的辛勤汗水,把原本贫瘠苦旱的南泥湾浇灌成了陕北的好江南,为抗战胜利积累了物质基础,提供了精神力量。这种艰苦奋斗,不畏艰辛的开拓精神,怎不值得今日之青年学习效仿?
国难当头共荣辱,青年争为马前卒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拒敌御侮,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使得陕北成为了全国热血青年的心向之地,“到陕北去”成为时代强音。艾青、童超、黄华等无数爱国青年奔赴,积极投身抗日事业,“抗大”“陕公”“鲁艺”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学习沃土与精神给养,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宣传工作者与战斗指挥员,让广大有志青年踏上了保家卫国、团结御侮的光荣道路。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,吾辈须学习先辈青年不怕艰苦、赤诚报国、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,哪怕山高水远,所愿来日方长!
忆昔当年抗战艰,华夏儿女力争先。何惧倭寇凭陵略?自有正气在人间。狼烟晕染卢沟月,残雪阴蔽太行山。论道何人倾砥砺,风华正茂是青年!抗战精神与青年力量至今仍为无数中华儿女提供精神滋养,吾辈青年更当从中汲取精神力量。抗战已然胜利,征途未有穷期!作为即将进入大学的时代新青年,我们须牢记习总书记“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,坚定前进信心,立大志,明大德,成大才,担大任”的殷切嘱托,从先辈青年手中接过抗战精神的光荣火炬,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踔厉奋发,勇毅前行!昔日青年守华夏江山万里江山,得山河无恙;今日青年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定国泰民安!
暂无评论内容